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广告宣传、销售人员口头承诺,购房者应谨慎辨别。无法确定宣传和承诺是否能够兑现的,最好要求开发企业以书面合同形式予以确定,未写进合同条款中的事项发生纠纷后,难以受到法律保护。
#上海迪士尼启动食品携带新规:榴莲、自热食品禁带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期,上海迪士尼乐园因为携带食品的规定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就在6日,有媒体报道,上海迪士尼乐园调整食品携带政策后,马上就有游客携带西瓜入园,于是再度引发社会热议。
11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专门就食品携带新规进行说明。上海迪士尼方面明确表示,即日起,游客可携带供本人食用的食品及饮料进入上海迪士尼乐园,但不允许携带需加热、再加热、加工、冷藏或保温的食品及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不可携带入园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需加热水食用的方便面、带自热功能的食品,以及榴莲等。
游客将继续可以携带瓶装水和饮料入园,遍布乐园的50多个直饮水供应点和20多个热水供应点也将继续为游客免费提供饮用冷热水。酒精饮料、罐装和玻璃容器仍将被禁止携带入园(小型婴儿罐装食品除外)。对于有需要将不可携带入园的个人物品进行寄存的游客,度假区已推出每日10元/件的寄存服务。
上海迪士尼乐园表示,游客可在乐园内的指定野餐区域享用自带的食品和饮料,但需要遵守垃圾分类准则,并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乐园环境。
伴随食品携带新规而来的,是“更友好、人性化”的安检流程和服务。
上海迪士尼官方指出,确保所有游客和演职人员的安全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进行一切工作的首要原则。度假区的安全检查程序建立在全球迪士尼乐园60余年的运营经验基础之上,并且每一座迪士尼度假区目的地每天都在执行类似的安全检查程序。
为了尽可能降低安全检查对游客体验的影响,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建议游客在安检时可以自己打开包袋,如安检人员有要求,游客可自行将可疑物品取出,并在完成检查后放回。并且度假区还将在未来采用如X光机在内的安检设备,辅助人工服务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安检流程。
上海迪士尼乐园重申,不得携带入园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易燃易爆物品;任何类型的武器;仿真武器或玩具枪;需加热、再加热、加工、冷藏或保温的食品及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酒精饮料;罐装或玻璃容器;尺寸超过56厘米X36厘米X23厘米的箱包、容器或行李;手推车及带轮子的运送工具;带滑轮的玩乐装备;大型专业摄影、摄像器材和其他相关工具;大型三脚架、折叠椅及凳子;动物;相关法律禁止的物品及其他具有危险性或破坏性的物品。
而基于安全考量,个别手提包、包裹或其他物品可能无法携带入园。对无人看管的物品,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也将作适当处理。
#经常点外卖能吃出健康吗?这些餐盒上的数字很关键
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大概有8.6亿城市人口,一日三餐,每天大约就是25亿顿饭。最近,有商业人士据此数据预言,中国的餐饮外卖市场会越来越大。
餐饮外卖在中国“走红”已是事实。近年来,人们出于节省时间和食物丰富性的考虑,选择点外卖餐饮的频率在明显增加。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餐饮外卖无疑是依托于物联网、电商和网络支付的普及而产生的新兴消费市场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化分工的一种体现。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值得探讨:未来餐饮外卖是否会成为国人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把一日三餐托付给餐饮外卖,能吃出健康吗?
塑料包装盒上的数字门道儿多
吃外卖能让人放心吗?这个“放心”指的是餐饮外卖是否卫生和安全,也指是否符合和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时常被忽略的问题——饭盒安全。
外卖餐饮的必备工具是饭盒。随着外卖餐饮的兴盛,外卖包装盒、包装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花样也不少。现在市面上盛放外卖餐饮的器皿大部分是塑料制成的。细心的人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塑料盒上有数字标识,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呢?它们代表的是塑料的不同材质,一般以数字01至07来表示。
01代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常用于制作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这种材料耐热70℃。
02代表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用来制作盛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等的塑料容器,可耐110摄氏度高温,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可用来盛装食品。
03代表聚氯乙烯(PVC),常用于制作建材,属于有毒塑料制品。“有毒”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以及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这两种物质在遇到高温时容易析出。
04代表低密度聚乙烯(LDPE),常用来制作保鲜膜、塑料膜等,耐热性不强,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因此,用这种保鲜膜包裹食物进行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
05代表聚丙烯(PP),常用于制作微波炉专用餐盒,可耐130℃,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在清洁后可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专用餐盒,盒体以05号PP制造,但盒盖以06号PS制造,PS透明度好,但不耐高温,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
06代表聚苯乙烯(PS),常用来制作碗装泡面盒、快餐盒,又耐热又抗寒。但它不能放进微波炉,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强碱性物质。
07代表其他类塑料(PC),其中含有有损健康的双酚A。
上面介绍了01至07材质的塑料,内容看起来有些专业,但了解清楚它们各自的用途后你就会明白,只有02、05、06,即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制作餐盒是相对安全的。
纸质包装盒安全吗
除了餐饮用的塑料包装盒外,大家还常常见到纸质包装盒。外卖餐饮的纸质器皿,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淋膜纸餐盒,即纸盒上有一层薄薄的聚乙烯塑料涂层,相当于一层塑料薄膜覆盖在纸面上。这种纸餐盒能耐受90℃左右的高温,适用于热饮和冷饮,能起到很好的隔水作用,成本高于塑料餐盒,成本价大都不超过1元。 另一种是铝箔餐盒,质量优于淋膜纸餐盒,其原料无毒,方便加热,且加热后不产生有害物质;耐高温,最高可达660℃;方便密封,阻隔性强,密封后可保护食物原味,并延长食品保质期;可以高效回收再利用。 铝箔餐盒现在航空、高铁和中小学校推广使用。但是,由于成本较 高,外卖餐饮商家较少使用。
目前我国对食品包装用塑料制品、纸质食品包装均有国家标准,上海等地还出台了外卖送餐纸质包装盒的安全标准。
但鉴于市场上的各种快餐包装盒层出不穷,大家点餐饮外卖时务必关注塑料盒上的数字标识,做到心中有数。
外卖餐饮难以避免“三高”
即便是经常点外卖的人,聊起食物本身,他们也不会觉得长期吃外卖对健康有利。大家普遍认为外卖“不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能不干净,二是可能没营养。第一个考验的是商家的良心与守法意识,第二个其实要看顾客点的是哪种做法的食物。
味美是餐饮外卖吸引人的首要条件。为了让食物好吃,难免重口味,常常是高盐、高油、高糖和放入多种调料。
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针对中国人的健康行为细化了15项行动,包括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之所以要鼓励减盐、减油、减糖,是因为大量研究结果证明,高盐、高油、高糖饮食不仅是肥胖的罪魁祸首,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的重要原因。同时,有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中国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导致了相关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如何吃得健康因人而异,但基础要素无外乎盐、油、糖这三类。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最新版的推荐,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摄入烹调油25-30克,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但膳食指南需要人主动认可,不具有强制性。除了极少数为了健身、减肥等人群提供的简餐类餐饮外,绝大多数餐饮店为了口味好,还很难离开高盐、高油、高糖。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把自己的饮食完全或长期托付给外卖餐饮业,的确无法保证饮食的健康需求。
能否既要外卖又要健康
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卖实际上是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是巴西一位儿科医生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过分加工的食品,或者是加工成熟配有各种调料和添加剂随时可食用的食品。
超加工食品只是一个初步概念。比如,添加糖和其他“风味”的酸奶,就属于超加工食品。对预包装食品来说,一般判断是否为超加工食物有个简单方法:看配料表中是否含糖、果葡糖浆、精炼植物油等成分,以及那一连串你不认识的物质名称。
超加工食品由于添加了较多的辅料,一直被卫生专家和营养学家指责,认为它们促使人类越来越肥胖。但也有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是改善营养状况和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种可行方法。食品加工也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并使乳制品和小麦等食品可以食用和可口。此外,经过加工可以提高食品质量,去除潜在的天然毒素,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
另一个有深层次意义的事是,外卖食品可以把女性从家庭烹制食品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女性参与工作率(劳动参与率)超过70%,是世界第一,但在中国的家庭中,无偿的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65%)和老人(23%)承担。中国男性家务参与率仅位于全球倒数第4位。因此,外卖餐饮的良性发展,意味着可以减少女性在家做饭的时间,这对她们是一种劳动解放。
同时,支持餐饮外卖的人认为,餐饮外卖完全可以兼顾节省时间和卫生营养,比如,按照食客的需求提供少盐少油少糖的食物。事实上,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餐馆响应政府号召,以“阳光厨房”的形式公开烹制食物的过程,并且为一些菜品打出少盐少油少糖的标签。还有个别餐馆为了让点外卖的顾客吃得放心,推出了手机视频观看后厨餐饮制作过程的服务。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天,整个餐饮业都能做到“阳光厨房”、讲究膳食营养,相关的健康疑虑便很有可能被打消。届时,不仅能吃得放心,外卖也有足够潜力成为国人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
#勾兑假酒被判无期!湖北通报5起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例
来源:新华网
用多种原材料勾兑的方式生产假冒名酒,一个制售假酒团伙的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17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通报了5起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典型案例,这起案件是其中之一。
相关调查显示,被告人李某在随州市曾都区南郊柳树淌社区独资成立一家酒业有限公司,2013年7月取得液态法白酒食品生产许可证。李某聘请多人,分别负责生产、技术以及专职销售工作。2012年,李某私刻“泸州原池酒厂”“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山酒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印章各一枚,并购进食用酒精、基酒、食品添加剂等原材料,与水按照一定比例勾兑调配。勾兑完成后,李某组织工人将上述勾兑白酒灌装成百年老窖、盛世郎酒、赖家老酱酒等共60余个品种的固态法白酒。
2012年至2015年,这一酒业有限公司向全国18个省68个县市销售白酒,金额共计10750397元。随州市曾都区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联合执法中发现这一酒业有限公司制售假冒白酒,遂联合随州市公安局曾都区分局现场查扣61种假冒伪劣白酒共计17632件。经对61个品种的白酒进行理化指标的抽检检验,55个品种理化指标不合格。经湖北省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这一酒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白酒均为假冒伪劣产品。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根据相关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另有多名参与人员被判刑,并处罚金。
除了这起案件之外,谢某等人通过网络销售假药案,何某等14人冒充专家销售治疗糖尿病药品案,郑某等人加工死猪肉案,周某等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也被通报。
#还在纠结“剪刀手”?这些个人信息泄露也应注意
来源:新华网
“拍照比‘剪刀手’,有可能会让不法分子获取你的指纹信息。”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被拍照人的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可能被窃取。
相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有网友对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安全感到担忧,也有网友比较淡定。专家表示,目前无需对此感到焦虑,但也应注意生物特征信息的保护。
除了指纹,这些个人信息也可能通过照片泄露
一张照片究竟可以泄露多少个人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指纹、虹膜、位置等信息都可能被人为获取。
在15日举行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上,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张威表示,拍摄者和被拍摄者距离在1.5米范围内,当被拍摄者比出“剪刀手”时,其指纹信息可通过照片100%提取还原。
“不需要专业照相机,只要用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拍摄的照片质量,就能用以提取和还原指纹信息。”张威说,当下一些智能手机不仅具备更高级的光学变焦能力,还兼具AI画质增强技术,如果将拍摄焦点对准“剪刀手”,还能刻画出指纹细节。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何玉青认为,除指纹信息外,被拍摄者的虹膜信息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在照片中的提取对象。她还举了一个摄影界的经典案例:1985年,美国摄影家史蒂夫·麦凯瑞拍摄的一张“阿富汗少女”照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十多年后,为了找寻当年的那个神秘少女,通过提取比对当时照片中阿富汗少女的虹膜信息,麦凯瑞竟成功找到了当事人。
“那是30多年前的相机拍摄的照片,已经能够清楚分离出虹膜信息了,以现在摄影器材的能力,想要获取某个人的虹膜信息并非难事。”何玉青说。
除上述生物特征信息外,手机拍摄的照片还可能泄露拍摄者的地理位置信息。记者用手机随机拍摄了一张照片,通过微信将照片原图传给网络安全工程师。不一会儿,对方就给记者发来精确经纬度信息。经查询,该经纬度坐标即为记者照片拍摄地的地理坐标。
相比“剪刀手”,丢手机的安全风险其实更大
有安全专家指出,通过照片提取还原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是完全可能的,但存在一定技术门槛,并非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相比之下,用户遗失手机所导致的安全风险会更大。
“目前用户在手机上进行的指纹验证操作都是在手机设备内处理的。”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负责人于旸告诉记者,即使攻击者获得了用户指纹,还必须拿到用户的手机才能实现账户盗刷。同时,如果手机被不法分子获取,那么即使没有从照片中取得的指纹信息,技术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锁手机。
于旸表示,目前手机的指纹验证体系和移动支付体系的安全设计,基本可以确保不法分子在不获取用户手机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单一伪造指纹的方式盗刷移动支付账户。
“相较于拍照比‘剪刀手’,用户遗失手机的安全风险会更大。”在于旸团队的研究成果中,早已实现利用手机表面残留指纹痕迹来提取指纹信息以解锁手机的技术能力。但他同时表示,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都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因此普通人无需对此感到焦虑。
此外,专家认为,利用一些手机软件对图片进行在线处理的安全隐患同样值得关注。张威说,一些用户在使用修图软件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将个人照片原图上传到了相应服务器中,如果这些被服务器存储的照片发生泄露,上述个人信息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生物特征信息保护也应重视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无需对“剪刀手”会泄露指纹信息感到恐慌,但生物特征信息保护也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记者发现,当前国内对于生物特征信息保护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标准,部分安全规范以推荐性标准的形式存在,对企业和行业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正不断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提供娱乐和生活便利的同时,有关方面要留意新技术背后可能存在的法律与安全风险。他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对此类问题的调研,明确相应的行业监管方,建立新兴网络安全威胁的跟踪和应对机制。
于旸建议,鉴于当前使用生物特征信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监管部门可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规范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行为,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平衡点。
“对于特定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在社交平台上传自己的正面清晰照。”何玉青建议相关用户,在拍照时可借助墨镜等工具对关键生物特征信息进行遮挡,避免因照片泄露相关信息。
同时专家还提示,除照片外,用户在进行视频、音频内容的格式转换和剪辑处理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互联网上提供的免费在线工具,以防人脸、声纹等重要生物特征信息泄露。
#坐飞机忘带身份证?有微信二维码就够了!
来源:新华社
全国203家机场近日正式启用“民航临时乘机证明”,今后乘客如忘记携带身份证,只要使用微信生成二维码即可快速办理值机、登机。
据民航局公安局副局长李岩介绍,该系统由申办软件与验证设备组成,申办软件登录方式有三种:一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点击“民航临时乘机证明”,二是用微信扫描小程序二维码,三是在微信“城市服务—交通出行”中点击“临时乘机证明”选项。旅客登录后按照提示步骤可以很快完成申请,提交后60秒内即可获得电子防伪二维码,凭此二维码办理值机手续和接受安全检查,有效期为15天。如果超过15天,则可以再一次申办,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据了解,如果旅客需要办理行李托运,同样可以拿着这份临时乘机证明在值机柜台进行身份验证。
#女演员大闹候车室 公众人物也得“完”
来源:北京青年报
9月18日,湖北宜昌东站派出所工作人员证实,携带限带品强闯火车站,叫嚣“我是公众人物你完了”的女子确为演员刘露。事发的9月2日当日,刘露因阻碍执行职务,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公开资料显示,20岁的刘露是某电视台签约演员,刚刚出演了一部网剧。
身为“公众人物”的女演员刘露,不仅违反安检规定,携带限带品强闯火车站,在车站工作人员、民警沟通处置的过程中还出言不逊,叫嚣“我是公众人物你完了”。这下好了,自己倒是先“完了”,因阻碍执行职务,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
车站安检关乎包括自己在内众多旅客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可能付出惨重的安全代价。可以说,在安检制度面前不分公众人物还是普通民众,相反,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带头遵守相关规定。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所带来的影响远大于普通人,破坏规则带来恶性示范以及可能导致的效仿都更为恶劣。因而,作为公众人物,不仅不应该利用影响力为所欲为,而要有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才行。
这一次,我们也应为宜昌东站工作人员及民警点赞,在违法行为面前没有因为违法者是“公众人物”就网开一面,而是“先礼后兵”,采取了合理的处置措施,既确保了列车的安全运行,也让这位“公众人物”付出了应有代价。
虽然,刘露被拘留的时间仅仅为5天,但在管理部门以及舆论对演员道德规范早已提出更高要求的当下,其演员生涯大概率是要遭遇滑铁卢了,想不到这一句“你完了”竟然会如此快地在自己身上印验,也的确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刘露这次“完了”无关其“公众人物”的身份,被拘留5日皆因任性而为的咎由自取,但她的案例却给其他公众人物提了个醒,不要因为自身影响力大了就飘飘然,产生“高人一等”的错觉,甚至将法律法规抛诸脑后。一旦触碰底线与红线,曾经将你推得多高的舆论,也会将你摔得多狠,“完”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在享受权利时将自己当成普通人,在履行义务时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才是公众人物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3年射杀中国台湾渔民 菲律宾海警昨被判有期徒刑
来源:新华网
据新华社电 菲律宾马尼拉地方法院18日宣布,判处在2013年射杀中国台湾渔民洪石成的8名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队员犯故意杀人罪,8人分别被判处8年至14年不等有期徒刑,并需向受害者家属支付赔偿金。
根据马尼拉地方法院公布的判决书,法庭在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后,认定这8名队员确于2013年5月9日杀死了洪石成。依据菲律宾刑法相关条文,法庭认定被告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分别判处8人8年零1天至14年8个月零1天不等的有期徒刑。
法院还在判决书中宣布,判处8名被告人每人向受害人家属支付10万比索(约合1.35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这8名海岸警卫队队员目前依然辩称自己当时是在“执行公务”。其代理律师也在法庭宣判后表示,将向菲律宾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2013年5月9日,在鹅銮鼻东南方海域,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队员乘公务船追逐并扫射台湾屏东县琉球籍“广大兴28号”渔船,造成船员洪石成身亡,渔船严重受损。事后,菲律宾国家调查局对此展开调查。2014年3月,菲律宾司法部宣布以故意杀人罪对涉事的8名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员提起诉讼。
#虐待未满周岁婴儿 保姆获刑1年4个月
来源:中山日报
9月16日,市第一法院对一起发生在沙溪镇的虐童案作出一审判决。年过六旬的家政保姆李某多次以倒提双脚摇晃、拍打和强行喂食等方式虐待不到1岁的婴儿,一审获刑1年4个月。据悉,该案是中山首例虐待被看护人案。
2017年12月,年过六旬的李某受阿兰(化名)的聘请,照顾阿兰刚出生半年的小女儿的饮食起居。李某趁阿兰不在家之机,多次以倒提双脚摇晃、拍打、谩骂和强行灌食等方式对婴儿实施虐待,直至2018年4月11日被阿兰发现。2018年11月30日,警方在沙溪镇将李某抓获。
今年6月28日,李某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审理认为,李某作为对婴儿负有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看护的婴儿,情节恶劣,她的行为已构成虐待被看护人罪。9月16日,法院一审对李某判刑1年4个月。同时,法院发出禁制令,禁止李某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5年内从事护理、看护或其他相关职业。
据悉,李某犯的虐待被看护人罪,是2015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的罪名,也是我市两级法院审理的首例案件。
法官提醒
聘请保姆留个心 莫让监控成摆设
事实上,阿兰家中装有监控设备,如果不是儿子放学途中提出要看妹妹,阿兰也不会点开监控偶然发现李某虐待自己的孩子。阿兰称,她当时是通过家政公司找到李某的,李某提供给家政公司的身份证信息是40多岁,实际她已经62岁。阿兰对此虽然有些怀疑,但觉得她人看起来不错,就没有深究。
李某的职责本是做饭和打扫卫生,“她在我面前对小孩表现得非常疼爱,甚至我批评我女儿,她都会说我。我就很信任她,也对她很好,还打算让她长期照料我女儿的。”阿兰因为过于信任李某,以至于孩子身上偶尔出现一些红肿,半夜常常啼哭都没有想太多。
对此,承办法官提醒,随着二孩家庭增加,家政服务行业也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家政市场管理目前仍不完善。市民在聘请家政保姆照料老人及婴儿时还需多留个心眼,注意甄别信息,并留意被看护人的身心状况,避免家人因此受伤害。
#为骗老婆钱,中山一男子竟自导自演“绑架案”,已被抓获并拘留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前,中山三乡镇一名男子为了骗取家人钱财,竟谎称自己被绑架,上演了一出自导自演的绑架戏。妻子无奈之下向三乡警方报警求助,结果这名自作聪明的男子很快被警方识破。南都记者今天了解到,警方已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
丈夫发来被绑架图片 要求妻子打钱“赎人”
9月17日,家住三乡镇茅湾村的黄女士发现丈夫早上外出后一直未归,到了晚上,黄女士突然收到丈夫的微信信息,内容大致是黄某欠了人家两万块钱,现已被他人控制,要求黄女士还钱才肯放人。黄女士虽然担心丈夫的安全,但也并没有马上汇款。
直到9月19日上午,黄女士再次收到丈夫微信发来的信息,这次是两张丈夫被绑住手脚、封住嘴巴的图片,要求黄女士尽快还钱,否则就会撕票。这下,黄女士确信丈夫真的是被绑架了。情急之下,黄女士来到三乡公安分局鹤湾派出所报警。
自导自演“被绑架” 钱没等到等来警察
案发后,三乡警方迅速开展侦查。然而,一番调查后,办案民警发现这起“绑架案”竟然另有蹊跷。
民警通过走访调查,并对黄某的近期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黄某于9月18日晚上曾入住过三乡镇前陇村某酒店。入住酒店期间,黄某还以买车的名义向其堂哥借了2000元人民币。酒店监控录像显示,黄某于9月19日上午独自一人离开该酒店,人身自由并未受到限制。
9月19日下午,民警通过侦查发现,黄某曾在茅湾村某花园出现,于是立即前往核实。当天晚上,民警成功在茅湾村抓获了黄某。经核查,证实了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绑架案。
据黄某交代,9月17日上午,他以买车的名义向亲友借了14000多元,没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全输光了。身无分文的黄某突然脑洞大开,企图通过自导自演一出绑架戏来向妻子索要钱财。为了把戏演得更生动逼真,他又给妻子发了一个自己被绑的视频,然后等着拿钱。没想到最后钱没等来,却等来了警察。
经审讯,黄某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对黄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
警方提醒:恶意拨打“110”或者谎报警情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公安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有限警力资源的浪费,有可能使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甚至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其他严重后果。对于故意报假警、报假案,扰乱公安机关工作秩序的,警方将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朋友圈“精装修”谨防法律风险
来源:工人日报
在电商网站上只要花几元钱,就能给社交朋友圈来一次“精装修”,打造各种“高端人设”。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用来在社交朋友圈里秀高端、晒品位、炫财富的图片和短视频,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在朋友圈打造虚假的“高端人设”已悄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据悉,花钱打造“人设”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微商从业者、有虚荣心的网友以及抱有吸引异性心理的年轻人。尽管电商网站也不乏“朋友圈展示面”“朋友圈打造”“朋友圈定位全球”等等此类生意。但是正如律师提醒,相关“人设”素材大多是从网络上盗用的他人照片、视频,存在侵权、欺诈等法律风险。即便商家有免责声明但也不能真的免责。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朋友圈“精装修”,笔者以为,于商家而言,应该认识到其中的侵权风险。从网络下载的图片终归不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这就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一些使用他人头像的图片,还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诚如前述,即便店家在商品详情里发布免责声明,诸如在商品详情里发布免责声明等等,但这样的小伎俩终归于事无补。
对于消费者来讲,看似朋友圈“精装修”能够给自己带来一时荣光,但也须明白,一则这样的虚荣不足为道,想在社交朋友圈营造出高品质的生活状态,求关注、求点赞,终归禁不住推敲;二则即便是微商靠此装点门面,同样有着侵害他人权益的风险,哪怕侥幸逃脱法律制裁,但这样的不诚信之举, 对自家生意恐怕弊大于利。
更须值得警惕的是,据报道显示,在不少电商网站上,出售朋友圈照片和短视频素材的同时,商家还会附带教男生、女生通过打造朋友圈吸引异性的攻略和教程。这样的教程或并未触犯法律规定,但笔者以为,无论是现实社交还是网络社交,都不能背离“诚信”二字。靠“精装修”来掩饰自己本真面目,本就缺失了诚信,长远来看并无益处。
而且,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彼此间的第一印象都通过社交朋友圈获取,这虽然是事实,但是也鲜有人会根据朋友圈的豪华程度来给一个人人品定性。尤其是,“精装修”终归会有破绽,无论是对自己形象,还是对自己生意,多没有好处。
当然,对于此类生意,笔者以为商家应谨慎为之。比如,不少卖朋友圈素材的店家都打出了“助力微商”的口号。这样的行为终归是“助假”,不利于诚信理念的培树与弘扬。讲真,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依法与诚信最为重要。相比较而言,人们更乐于同“实诚人”打交道,于此就更应规避作假行为。同样,更须警惕的是朋友圈“精装修”中的法律风险。